“我们绝不放弃你的孩子!” 英国学校的特殊教育,实在太让人意外了...
- SMPW

- 7月12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你有没有想过,那些看起来“跟别人不太一样”的孩子,可能正藏着某种非凡的天赋?他们或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霸”,但脑海里却住着一整个宇宙。只是,大多数时候,我们看不到。而他们,也没有等来那个能看懂他们的人。
还记得那部感动无数人的电影《奇迹男孩》吗?主角奥吉因为脸部畸形,从小就活在旁人的异样目光中,可他的内心,却比谁都坚强。而这部电影背后的现实世界,也远比银幕上更复杂、更真实。

大家知道吗,在英国,其实一些学校早就设立了特殊教育部门(SEND,Special Education Needs),专门为那些神经多元或需要额外支持的学生打造合适的学习环境。他们不再被简单归为“问题学生”,而是被认真对待、耐心引导。
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
你知道吗?英国其实在特殊教育这条路上,已经默默走了很久。
最早可以追溯到 1893 年,当时政府就已经开始为聋哑和盲童提供教育。到了1918 年,法律明确规定:残疾儿童也必须接受教育。只不过,那时候的做法是让他们进入寄宿制的特殊学校,而不是和其他孩子一起上主流学校。
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英国不断推动制度革新。1944 年的《教育法》首次提出“特殊教育待遇”这一概念,不过只有经过医疗评估的孩子才能享受。甚至有一段时间,有些孩子被标签为“无法接受教育”,完全被排除在学校之外。

直到 1970 年,这种观念才彻底被打破。新出台的法案废除了“无法教育”的分类,所有孩子——无论身体状况如何——都有权接受教育。
进入 80 年代,主流教育进一步开放,强调“有可能就让孩子留在普通学校”。学校里还设立了“特殊教育需求协调员”(SENCO),即便在预算紧张时也要为孩子争取资源。
1993 年,所有学校被要求必须配备SENCO,2001年则进一步立法,全面禁止学校对残疾学生的歧视。
现在的特殊教育系统更加完善——依据每个孩子的需要,提供不同层次的支持。大部分孩子会在学校内部获得SEN 支持,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五分之一的孩子正在接受特殊教育
在英国政府的网站上,有一个专门的板块讲“特殊教育需求和残疾”(简称SEND),用来说明这类情况会怎么影响孩子的学习。

其实,SEND不只是指身体上的问题,还涵盖很多方面,比如:
有些孩子可能在行为和社交上遇到挑战,交朋友成了大难题;也有人在读写方面苦恼,比如阅读障碍让他们看字就头大;理解能力跟不上课堂节奏;注意力总是东飘西飞,像患有 ADHD;还有些孩子体能上有困难,需要额外的帮助。

好消息是,孩子们都能得到相应的支持。比如学校能提供的 SEN 支持,像语言治疗、学习辅导什么的;而对于那些需求更复杂的孩子,政府还有一个叫做“教育、健康和护理计划”(EHC计划)的专门护理方案,能为25岁以下的孩子和年轻人量身定制全方位的支持。

而根据最新的政府数据,英格兰几乎有五分之一的学生——也就是差不多170多万小朋友——在课堂上接受着特殊教育需求(SEN)的支持。相比去年,这个数字又涨了5.6%,多了将近9.4万个孩子,刷新了历史新高。
政府也表示,准备在今年秋天推出一套更详细、更完善的特殊教育改革方案,给孩子和老师们带来更实实在在的帮助。
如何给孩子提供帮助
英国的特殊教育需求支持体系,是一个从法律、政策到学校实践层层推进的完整系统,旨在确保每一位有特殊需要的孩子都能在学习道路上获得合适的帮助和关怀。
那么,什么是 SEN 支持?其实这涵盖了非常广泛的服务和资源,主要分为两大类:
1、学校层面的SEN支持
这是最普遍的支持形式,直接由学校提供。学校会安排特殊教育需求协调员(SENCO)来负责识别和评估孩子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具体措施可能包括:
语言治疗或言语辅助,帮助孩子更好地沟通;
学习辅导和额外的课堂帮助,解决读写困难或数学难题;
调整课堂环境,比如提供安静的学习角落,减少干扰;
使用辅助技术,比如语音识别软件、电子书等辅助学习工具;
行为支持计划,帮助孩子管理情绪和社交技能。
这些支持多数是在学校日常教学中开展,不需要复杂的程序,目标就是让孩子能融入主流课堂,同时获得针对性的帮助。

2、教育、健康和护理计划(EHC计划)
对于需求更复杂或多重障碍的孩子,普通的学校支持可能不够。这个时候,EHC 计划就派上用场了。这个计划是由地方政府负责制定的,结合教育、健康和社会护理三个方面,全面评估孩子的需求,定制一个详细的支持方案。
EHC 计划可以提供:
更专业的医疗护理和治疗服务;
定制化的教育环境,甚至安排特殊学校或寄宿学校;
持续的家庭支持和相关资源。
而且,EHC 计划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家长和孩子本身都有发言权,确保他们的声音被认真听取。
从特殊教育看英国教育的深层逻辑
要想看清一个国家教育的底层逻辑,光看排名、分数还不够,得看看它怎么对待“那些不一样的孩子”。在英国,特殊教育需求(SEN)支持体系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英国教育的价值观——公平、包容,还有对每一个孩子真正的尊重。
英国学校对 SEN 的支持分层很细。有的孩子只是轻微阅读困难,学校就会安排语言治疗、额外指导;有的孩子可能有多重障碍,就需要更复杂的“教育、健康与护理计划”(EHC)。
这种分类方式的核心其实很简单——每个孩子不一样,那就不能一刀切。谁需要什么,资源就往哪儿倾斜。不是大家都吃一样的盒饭,而是有人要多加点菜,有人可能得换个口味。
从这个角度看,英国教育特别注重“因材施教”这件事。你学习慢点没关系,我们可以调整进度;你注意力不集中,那就试试不同的教学方式。
在这里,老师不是“灌输知识的人”,而更像是一个陪跑教练,一边跑一边调整节奏,目标不是谁跑得最快,而是谁能坚持不掉队。
还有一点特别值得说说,那就是家长的参与。在 EHC 计划中,家长不是被动接受学校安排,而是会被邀请一起商量怎么做最好。你有什么顾虑,你觉得孩子真正的问题在哪,统统可以提出来。
家长不再是“教育配角”,而是成了核心合伙人。这种机制,说白了就是在告诉家长:“你对孩子最了解,我们需要你一起来决定怎么帮他。”

英国教育的另一个关键词是“包容”。SEN 孩子能进主流学校,就尽量让他们进。学校会配备专门人员协助他们适应课程,努力让他们融入班级,而不是单独“另起炉灶”。这其实不光是为孩子好,也是在教所有学生一个更大的课题——社会不是只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不一样,我们得学会一起相处。
当然啦,英国这套体系也不是完美的。资源有限,执行差异,家长和地方政府之间偶尔也会“掰扯”得挺激烈。但话说回来,这反而说明大家是认真的。家长敢于维权,老师愿意发声,政府也会根据反馈调整政策。整个系统不是死板的,而是一直在“打补丁、调参数”,这也是一种韧性。
从 SEN 支持这件事看下来,你会发现英国教育其实一直在坚持一件事:不是让孩子去适应教育流水线,而是把教育做成“定制款”。你跑得快,我陪你冲;你走得慢,我们一起稳;你不走寻常路,那我就为你铺一条小径。
这大概就是英国教育的“底色”——教育不是塑造谁变得一样,而是守护每个孩子的独特模样。






留言